当前位置:首页 > 要 闻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云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综述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11-3 16:23:23   阅读次数:


    2022年,全部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9%,创造了全省近一半的税收、十分之一以上的就业,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地方税收、安排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全国第5位,今年前三季度增长5.7%,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云南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制造强省、产业强省战略,出台“十四五”及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全省营造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浓厚氛围,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强筋健骨  

    工业经济“压舱顶梁”  

    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持续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工业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45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1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带动GDP排位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压舱石”。云南省坚持“项目为王、项目落地为王”,聚焦头部企业加大工业企业招商力度,目前全省施工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重大项目达18个,呈现出吊塔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场面。工业投资成为全省投资第一大行业,连续19个月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今年1至9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5%,排全国第6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7.6%,持续保持全省行业投资总量第一、增速第一的领跑优势。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云南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经营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加快培引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全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00户,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00万大关;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5户,5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一大批企业在云南实现长足发展,宇泽半导体成为N型硅片制造龙头并一跃成为百亿独角兽,德方纳米市场占有率跃升至行业第二,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生产13价肺炎疫苗企业,贝泰妮的“薇诺娜”成国货美妆皮肤学级护肤标杆品牌。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云南汇聚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追新逐绿  

    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向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的精细化工业发展模式。一路追新逐绿、延链强链补链,云南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挺进工业转型升级新赛道。  

    充分发挥云南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云南省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发展28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老树发新芽”;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重塑云南烟草、有色产业新优势,加快有色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绿色铝和新能源电池产业。2022年,全省绿色硅完成产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30.9%,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迅速倍增,产值达到319亿元,同比增长406.5%,实现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美妆等新兴产业突飞猛进。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5个月保持30%以上增速,成为第四大支柱行业。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云南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改造升级。

    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达1232家,总投入198.67亿元,较上年增长12.6%。截至2022年底,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259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152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552个,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0个,培育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9.4%。mRNA疫苗产业化技术全国领先;重组蛋白疫苗产业化技术、病毒样颗粒组装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来思尔乳业建成国内首家企业益生菌菌种资源库;贵研铂业高端集成电路用新型高纯金蒸镀材料等一批技术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云南省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大力开发绿色设计产品,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助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绿色成为云南工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84种产品通过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认定,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4家、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户,建成绿色低碳产业园区10个。个旧、安宁、东川被列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易门建成全国最大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云南全力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开启工业绿色发展新征程。  

    数字赋能  

    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既是顺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选择,也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云南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随着“数字云南”建设深入推进,云南省加速布局“新基建”,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创新打造电力、交通、农业、地质等行业级大数据中心。5G基站总数达9.8万个,实现全省乡级行政区全覆盖,光缆线路长度达290万公里。  

    与此同时,云南省持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打造2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云南被列入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份。19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全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突破9万户。  

    充分发挥绿色能源、区位、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云南省抢抓国家产业转移重大战略机遇,建立健全沪滇、粤滇、闽滇、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机制,有效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瑞丽、河口等沿边园区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雅戈尔、唐立特等一批企业进驻发展。高水平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共签约项目382个、金额3966亿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周边国家产业跨境合作、园区跨境联动、上下游跨境衔接,加快能源大通道和信息大通道建设,放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  

    坚持把园区作为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云南省统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优化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持续推动园区规范化建设,“一园一策”打造千亿级园区,引导园区聚焦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壮大园区经济。全省千亿级园区增至7个,五百亿级园区达到13个。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基地4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9个。勐海县普洱茶加工产业集群、安宁产业园区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红塔产业园区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依托曲靖经开区、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禄丰产业园区、砚山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打造了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绿色硅、有色稀贵金属、生物医药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1至9月,全省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749.2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6%。

    万里征程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云南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国际化、数字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以赴推动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奋力谱写制造强国云南篇章。

     

    作者:胡晓蓉 段 毅

    来源:新华网云南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经济大船将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下一篇: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