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 闻

全国政协委员李子颖:发挥地质工作重要基础性作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3-20 10:36:52   阅读次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了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地质工作来说,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先头兵,它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对资源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很多方面都用得到。”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改革的不断推进,地质工作也一直处于转型发展之中。

      “我今年的提案一个是关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是关于发挥地质工作重要基础性作用的。”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科技界别的小组讨论会议间隙,李子颖接受了《中国矿业报》记者的专访,详细介绍了他今年带来的两个提案。
      1
      服务川藏铁路建设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据李子颖介绍,这一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全线共分为三段,即成都至雅安段、雅安至林芝段、林芝至拉萨段,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建成通车,拉萨至林芝段正在建设中,雅安至林芝段正在规划中。据初步规划,雅安至林芝段长约1000千米,绝大部分为桥梁和隧道,工程投资规模巨大。
      李子颖表示,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构造条件多样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规模大、成因机理复杂。“国家在规划建设川藏铁路中,应尽快设立重大地质和灾害调查专项,这样既可以为工程建设本身提供依据,又可以获得地质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不但具有重大的工程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地质研究、资源评价和环境安全意义。”
      他建议,在川藏铁路建设规划预算中设立专门的综合地质和灾害调查工作专项,可以从四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
      在建设前,开展大比例尺高精度的资源、环境、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和灾害调查研究。其中,矿产调查以查明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开展成矿规律研究为主,为避免铁路压覆重要矿产资源、串连各大矿产资源聚集区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调查以查明地质灾害详细分布情况、开展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和防治研究为主,为铁路最终线路和场站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生态调查以动植物分布状况调查、保护措施等研究为主,为寻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路径提供服务。
      2
      在建设中,开展工程勘察和大型工程揭露面的地质编录及综合研究等工作,大型工程揭露面是人类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绝佳场地,让大型建设工程发挥出巨大的科学价值。
      3
      在建设后,设立相关监测站点开展长期跟踪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在板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地应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最大水平地应力达64MPa,最小水平地应力也达到38MPa,对隧道壁的挤压作用超乎意料,对工程建设安全和后期安全评估均非常重要。
      4
      要建设综合调查数据库。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数据及时入库制度,将新立的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工程勘察地质编录、大型工程揭露面地质编录等数据及时入库,除为铁路规划、建设服务外,还可提供给国内外致力于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人员,使其成为人类研究青藏高原和资源、环境的共同财富。
      2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今年总理在报告中还特别强调,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我认为,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手段。”李子颖说,“我刚从冰岛调研学习回来,他们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据李子颖介绍,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巨大。我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包括高温和中低温地热,资源量丰富,总量约占全球的7.9%,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吨标准煤,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15年的调查评价结果,全国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全国水热型地热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米~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李子颖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清洁能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洁能源体系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但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通过调研发现,发达国家对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除了冰岛,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将地热资源作为重要替代能源进行开发,地热资源被广泛用于发电、供暖、农业、旅游业等。”李子颖透露,他在提案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开展地热遥感卫星的研制。
      李子颖表示,地热遥感探测手段是提高地热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地热勘探手段主要是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而地热卫星遥感是区域性地热远景区圈定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缺乏专门的地热遥感卫星,尤其是缺乏专门针对地热流场(地热通量)指标的传感器,使得深部和高温地热探测仍存在较大技术瓶颈。因此,亟须研制专门的地热遥感卫星,综合提供地表温度、地热通量精确反演所需数据,提升地热资源勘探开发速度和效率。
      “地热遥感卫星主要可在三方面开展应用:
      1
      地热流场探测,主要满足区域性深部地热,如火成地热、干热岩、构造地热等异常探测,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地热热通量(GHF)评估。
      2
      地表温度探测,主要满足地表温度异常探测,包括地表热液异常、秸秆焚烧、森林火灾、洋流温度异常、城市温室效应、城市热力分布等的探测和刻画。
      3
      热惯量探测。目前,热惯量模型研究仍是遥感领域的一大难题,研制高精度热红外遥感卫星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


      来源:《中国矿业报》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洪慧民:让行业协会走上前台


下一篇: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闭幕 立案提案9.07%涉及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