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矿山

立足底线理解生态建设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11-8 10:32:57   阅读次数:

        

    去年自然资源部新组建以来,记者随有关调研组探访了多处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修复工程,深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这片土地上工业化奋进赶超的70年,成就翻天覆地,但对资源的消耗、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也着实令人揪心。

    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如今冰川面积缩小、局部冻土融化、地下水水位变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看似遥远,实则不容有怠。

    再谈“母亲河”——黄河。国庆前夕水利部发布消息,通过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到2019年8月,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生命得到回归”。几乎同时,中央召开座谈会,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并作出重要部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是油然沛然的。但“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治黄也是兴国安邦的大事、难事。尤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下,维持黄河存续流通,需要黄河流域上下几乎半个中国尽心尽力的保护。

    站在底线边缘,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除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别无他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改变着大地的模样,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选择用科学、生态的方式,跟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记者,我们对这片土地上规划建设、开发利用每一点一滴成就的礼赞,也应同时对相应的生态影响存一分敬畏。生态文明建设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我们应当以更加历史、全局的目光体察脚下的土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好地造福土地、民族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作者:乔思伟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关于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下一篇:绘制矿山生态修复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