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 闻

罗明:新时代生态修复亟待实现四大转变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12-18 16:16:25   阅读次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而生态修复作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理论与实践热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其言也简,其意也赅,再次告诉我们要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同体”理念推进新时代生态修复。但从国内现有实践来看,还须摒弃传统生态修复的部分思维,做到四大转变。

    其一,要摆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思维,从关注立地尺度向关注景观尺度转变。过去,传统的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关注特定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植物的筛选配置、种植密度、乔灌草比例等等。但事实上,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在生态修复中如何提高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应是探索的重点。当下国际上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在关注景观等多尺度生态过程,比如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生产力和食物链相互作用等。《生物多样性公约》(2011)也呼吁要采用景观方法规划和执行气候变化适应活动,以避免或减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二,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关注要素向关注要素间关系转变。以往,我们的生态修复常常是“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容易顾此失彼,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实际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需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正如世界荒野基金主席万斯·马丁先生近日到访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时所言,“关系”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新时代开展生态修复,应突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哲学关系,摒弃过去单独治理的思维。

    其三,摒弃目标思维的局限,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过去,我们讲生态修复时往往会设定一个明确目标,比如要恢复到破坏前的生态系统。然而,气候变化使生态修复好比“射击移动的靶子”,今天的参照生态系统其物质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生产力和食物链等都已发生变化,成为“回不去的从前”。国际生态修复界认为生态修复并没有统一的“菜谱”,要通过恢复物种和生态过程来减轻人类干扰所带来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人类引导、自然助力”的修复方式,新的修复模式应是“自然引导、人类助力”,给予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让它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自我修复,去塑造陆地和海洋,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并恢复退化景观。

    其四,坚持安全、生态、景观的次序,从基于技术向基于自然转变。传统的生态修复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引以为豪,热衷于追求高技术、高投入、大组团、大景观,因此常被诟病。新时代生态修复应按照先消除威胁保生态安全,再修复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以提升系统功能,再兼顾景观的次序,依据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选择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靠技术去打造“伪生态、实损害”工程、“盆景”项目、形象工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尚知“道法自然”,新时代生态修复更应“道法自然”,改变惯性思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自然的解决方案去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作者: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罗 明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2019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


下一篇:经济数据企稳回升显示中国经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