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矿山

让废弃矿坑重新焕发青春 ——河南省义马市绿色生态修复侧记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12-24 15:14:53   阅读次数: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生态之殇,成为“百里煤城”——义马的心头之痛。

    日前,笔者来到北露天矿,看到的是蜂蝶翩跹、绿荫满目、人来人往。对此,河南省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林表示:“让废弃矿坑这一人为遗迹加以利用,成为再生资源重获价值,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支撑,是大力开展绿色矿山生态修复的结果,是义马人勤劳智慧的功劳。”

     

     

    生态修复中的义马市北露天矿坑

     

    多年信访终结平息

    北露天矿位于该市东南部,治理区总面积5.86平方千米,其中矿坑面积2.0815平方千米,矿坑最深处约100米,是我国中原地区惟一的中型机械化露天煤矿。原北露天矿筹建于1959年,1967年3月正式建成投产。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采矿区域周围岩体产生变形、断裂和垮塌,造成了地面建筑物和道路损毁,植被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8月,政策性关闭。

    地面千疮百孔,矿坑内区域落差大,多为矿渣、煤矸石等不利因素,加之缺少土壤,蓄水性极差,土地再生能力下降,生态群落受到打击,大气环境严重破坏;在大风天气,粉尘飘扬,空气流通更新速度减慢,同时废弃的矿坑也成为个别企业的排渣场;残留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更是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矿坑周边危岩裸露,边坡稳定性较差,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居民怨声载道,引发群众上访。

    为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水平,义马市委、市政府与义煤集团协商达成共识,在义煤集团所建的棚户区解决周边居民的居住问题。为此,该市成立专项调查组,责任到人,划片分组、逐户走访、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分批次组织搬迁撤离,让所有居民全部住进了新房,多年的信访案终结平息。“我们分到的新房子,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够我们老俩口住了,新房在市区与孩子近了,比以前矿区的老土坯房要好一百倍呢。儿孙也都成家立业,有自己的住房,经常回家看看我们也方便了。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啊!”一位83岁精神矍铄的刘大妈毫不掩饰地说。

    因地制宜生态修复

    北露天矿是我国黄河以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露天矿,矿井设计开采储量2250万吨,近60年累计生产原煤3047万吨,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矿坑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使得这里的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居民纷纷搬离此地。

    而此时的义马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不做好“筑巢引凤”怎么转型?谈何发展?面对因政策性关闭退出,占地2.0815平方千米的北露天矿坑治理势在必行。关键时刻,义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积极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绿化提速工作要求,一场北露天矿坑的绿色生态修复攻坚战就此打响。

    如何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实现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双赢”?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董来林,作为义马市的林业专家,首当其冲成为该项目的规划执行者。他经过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创新思路、抬高站位,因地制宜地拿出了既有前瞻性,又有长远性的可行性报告。他把北露天矿坑科学的划分为8个版块,将栽植密度设定为每亩111株;由于煤渣地流动性大,就采用客土栽植法;矿坑落差大,就选用机械填沟造地;为丰富地表植被,特意在林下种植油用牡丹等中药材,林间附以花草,不仅形成了美化与绿化的完美结合,更促进了土壤活性和环境改善。

    营造自然扮靓城市

    按照露天矿山、废弃矿山、绿色矿山集中整治攻坚行动生态修复工作的要求,该局强化措施,制定保护目标,划定区域,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致力打造绿色生态走廊。

    与此同时,该局积极发动全体职工力量,学习塞罕坝精神,埋头苦干加实干,加班加点抢着干,一场別开生面的平整土地、运送种植土和肩扛手抬苗木的北露天矿坑修复“大会战”全面拉开。

    “偌大的矿坑,如果不加以修复利用,那就是国土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我们不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修复整治,就是渎职,其职责所不容。”张永林如是说。

    该局坚持把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放在首位,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绿色屏障,打造义马天蓝地绿山青水碧、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环境。从2018年11月开始对矿坑植树造林绿化,完成矿坑及周边绿化造林面积2600亩;种植雪松、油松、白皮松、侧柏、刺槐、五角枫、楸树、白蜡、樱花、银杏等26万株;栽植油用牡丹、海棠、连翘等25万余株,种植七彩旅程花卉230亩。为提高规划档次,该局采取近自然式栽植,达到异龄、复层、混交效果,实现一次成林。废弃的北露天矿坑通过绿化生态修复,既保护了环境,改善了地质条件,又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原本废弃的北露天矿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件“新装”。“营造自然扮靓城市,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所在。”董来林自豪地介绍说。

    力走高端精品路线

    在项目建设上,义马着力走好高端精品路线。目前,义马已实施总投资5亿元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对北露天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让废弃土地植级复绿,初步形成了树木花草茂盛的自然景观,改变了尘土飞扬的现象。而1.0复绿模式和2.0景观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义马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按照义马市委、市政府“5+1”转型发展的要求,3.0产业模式则成为北露天矿坑生态修复的主攻方向。其显著特征是产业融入,即在2.0生态升级的基础上,植入相关产业,由静态的矿山变成动态的经济体,通过生态升级、产业植入,尤其是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进入,使废弃矿山内部生态生产力被激活,继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打造核心竞争力和长远竞争力。

    今年6月,全国科技体育联合会王奇会长到义马考察后,提出了建设科技体育公园的初步想法,经过政策分析,这个想法和义马市委、市政府对北露天矿坑进行综合治理3.0模式的要求高度一致。近段时间,义马市有关负责人与中奥盈谷(北京)体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青少年科技体育联合会等机构的领导及相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多轮实地考察和沟通协商,初步确定了在北露天矿坑核心区域建设科技体育公园(国家级马拉松、自行车比赛和训练培训基地)项目,核心项目为马拉松赛场和自行车赛场,子项目(包括但不局限于体育运动培训学校、体育运动康复中心、电子竞技类项目等),项目预计占地3100亩左右。

    通过与中奥盈谷(北京)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充分合作,利用好义马作为洛阳都市圈和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交汇点,以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好北露天矿坑独特的地理条件,积极推进马拉松、自行车比赛和训练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发展体育产业,打造特色文体旅游产业,为推进北露天矿坑绿色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利用,提升义马环境承载能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助推义马经济转型,创造新的机遇,带动义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国家体育事业作出义马应有的贡献。

    据悉,义马市初步确定在北露天矿坑核心区域建设科技体育公园,目前已与中奥盈谷(北京)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作者:贺斌

    来源:中国矿业报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绿色矿山必须遵循建设规律


下一篇:两部委:加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