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矿业资讯

锡价难以形成新的上行趋势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8-25 15:58:26   阅读次数:

     

    与5—6月份锡价的快速下跌相比,沪锡7—8月份的行情相对平稳,尽管也有单日5%以上的波动行情,但从整体来看,锡价接近横盘震荡态势。7月1日,沪锡主力收盘价为192000元/吨;8月10日,收盘价为194220元/吨,涨幅仅有1.16%,盘中最低报价180150元/吨,最高报204260元/吨。
      伦锡价格走势相对更弱,7月初报价25750美元/吨,最新报价24690美元/吨,跌幅4.12%,沪伦比值明显回升。
      供给端收缩 锡价止跌
      上游锡矿方面,据SMM统计,6月份,国内锡矿共产出6363.65吨,月环比下降6.4%;1—6月份,共生产锡矿36932.11吨,同比下降7.22%。锡矿进口方面,据海关数据,6月份,我国进口锡矿14124.68实物吨,当月同比下降18.44%,已连续3个月同比大幅下降,不过由于第一季度的大量进口,1—6月份的累计进口量同比仍有高达43.76%的增幅。我国的进口锡矿主要来自缅甸,由于缅甸佤邦政府大幅抛售锡矿库存,第一季度来自缅甸的锡矿进口量大幅增加,此后由于中缅口岸持续出现疫情,进口锡矿量受拖累。据国际锡业协会了解,疫情对当地矿山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工人流失严重,矿山及选厂开工率低。此外,据统计,缅甸佤邦政府锡矿库存已经不足原来的四分之一,且佤邦从7月1日起将矿产品出口综合关税由25%上调至30%。随着口岸恢复畅通,预计缅甸的进口锡矿环比会有所增加,但较难回到第一季度时的高水平。

      冶炼端,据SMM统计,我国6月份精炼锡产量为1.04万吨,同比下降26.5%;7月份仅产出0.5万吨,同比更是大幅下降56.02%。5—6月份,大幅下行的锡价给冶炼厂带来较大的生产压力,据统计,6月11日,国内约有60%的精锡产能宣布了停产检修计划。从6—7月份的产量来看,冶炼厂的减产计划确实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进入8月份,冶炼厂开工率回升,停产产能渐渐复产,预计8月份国内精炼锡产量环比将有明显上升。
      精炼锡进出口方面,海关数据显示,1—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精炼锡14756吨,累计出口4554吨,累计净进口1.02万吨,上年同期累计净出口0.52万吨;上半年,精炼锡外部流入量显著高于往年。根据WIND测算,截至8月15日,精炼锡的进口窗口仍处于关闭期,进口亏损为7945元/吨。若要打开进口窗口,沪伦比需要继续上行,但即使是在国内冶炼厂大幅减产的7月份,进口窗口也未能打开。因此,预计下半年精炼锡进口量或面临回落。
      需求端不振 消费量同比下降
      当前,美国经济高通胀及货币政策的大幅收紧,使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并不乐观。7月26日,IMF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将2022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较4月份时再下调0.4个百分点,至3.2%,并将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也从4月份的3.6%大幅下调至2.9%。7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报51.1,继续下滑趋势,接近荣枯线,制造业扩张速度进一步放缓,全球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欧元区由于受到地缘政治局势的直接影响,经济走弱速度更加明显,7月份的PMI甚至已跌至荣枯线以下。未来,国外锡消费继续回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锡的下游需求集中在焊料(48%)、锡化工(17%)、马口铁(12%)。1—7月份,我国共生产集成电路1938亿块,同比下降8%;1—7月份,共生产PVC(锡化工)1316万吨,同比小幅下降1.9%,减量主要集中在1—2月份,3月份以后的PVC单月产量明显恢复。总体来看,2022年,国内锡化工和马口铁的耗锡量小幅增长,但集成电路产量明显下滑,这是锡消费最集中的领域,因此,国内锡的总消费量同比仍呈下降态势。
      存在继续累库的压力
      截至8月16日,上期所锡库存为3161吨,处于近年来相对低位。自5月份开始,国内库存快速累积,6月中旬以后,随着冶炼厂落实联合减产,累库中断。尽管6—7月份国内锡产量大幅下滑,但由于消费疲弱,也仅是不再累库,并未显现去库趋势。随着冶炼厂检修结束,预计国内锡库存将重回累库。LME最新锡库存为4160吨,延续累库趋势。

      截至8月16日,LME锡升水报212.5美元/吨,为两年来的相对低点。LME锡投资基金持有净多单158手,相较2020—2021年,净多单持有量已被大幅削减。
      综合而言,锡基本面仍偏弱,消费疲软,库存存在继续累库的压力,中长期锡价格重心或仍有一定的下移空间。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



    附件下载地址

所有文章仅限阅读,禁止转载或复制!

上一篇:铝价止跌上涨 废铝成交氛围未见好转


下一篇:供需市场将成影响铜价的关键